这期节目能够完成,归功于播客《布兰德游记》主播DC和灵感买家俱乐部的Bob一起发起的「搅」·Pod Jam。
Pod Jam的规则是:在48小时之内,根据指定主题制作一期播客。
最好玩的是,主题由参加Pod Jam的所有人投票产生。
每个人报名的时候上传一段音乐、一段环境音、一段带文本的内容,最后大家一起投票。票数最高的那段音乐、环境音和文本内容将成为大家创作的共同主题。
想都不用想,就知道选出的三条音频一定是个无厘头组合。
最后的票选素材是:
一段音乐:五条人的《踏架脚车牵只猪》;
一段环境音:全家便利店的入店音乐;
一段文本内容:男声念白,内容选自1999年《咬文嚼字》某一期文章,聊“来信请寄:xx收”为什么是个病句,以及冒号的正确用法。
这太好玩了!
所以就有了这期实验性的播客。
本期节目在[搅]·Pod Jam 制作。收听更多48小时限时创作播客:https://changeable-goose-68a.notion.site/Pod-Jam-190a6b1fbef04d23b413a018aed4d7de
【创作手记】
19:00 06/30 决定参加Pod Jam。
其实知道这个活动有好几天了,但一想到制作一期播客很花时间就觉得算了(毕竟我现在可是在复习法考呢!)
不过那天在群里看到大家聊得很热烈,感觉到“我似乎需要一些灵感的刺激?”,就报名了。
报名的时候我选择了solo模式,一则不知道怎么找靠谱队友,二则自己受不了约束。(现在后悔着呢……)
20:30 07/08 投票结果诞生。
投票结果诞生的那天晚上,我面对三段音频,脑子里毫无头绪。
五条人的《踏架脚车牵只猪》出自专辑《县城记》,讲述的是县城青年的生活。我感觉这首歌本身情感和画面都表达很充分,解释空间已经很小了,不能作为主要素材使用。
全家便利店的入店音原来是松下手机的铃声,后来被改成了全家入店音。这个冷知识似乎对我也没有什么用。(但是看到这次Pod Jam里有朋友以此为切入点聊日本的声音技术。
那段独白是最难处理的素材。一个仿佛出自上世纪90年代的播音腔男声念白:”不少报刊在征稿启事的结尾常有这样的话,来稿请寄:xx报xx收。这样的表述方式不妥,毛病出在冒号的使用上……“这段声音只能作为反讽素材出现!也许会制造出意想不到的戏剧感。这就是我脑子里出现的第一反应。我查了这段文本的来源,来自1999年《咬文嚼字》杂志的一篇文章。
有一种直觉,“冒号的正确用法”这段念白是这三段音频里最“强”的素材,它具有最大的解释空间,会奠定我创作的基调。(当然这是我事后总结出来的,当时并没有想到这些,就是直觉性死磕这段素材,想从中提炼出可以发挥的点)
我想到了语言、语法、符号、我们为什么要学语法、我们怎么使用符号、我小时候学语文的过程……思绪太散抓不到重点,文稿写了二十个字,卡住了。
05:30 07/09 去线上会议室找DC和Bob聊天。
实在没有头绪,带着写了二十个字的文稿去线上会议室找找DC和Bob聊天(他们为了这个活动搞了个48小时不关门的腾讯会议室)。
BOb说,要不你念一下这二十个字。
于是我开始念了:“符号被赋予了意义,人们应该在它的意义框架下使用。我们应该自觉认同这种意义。掌握语法是文明人的基本礼仪。我们要掌握这种礼仪。”
Bob说,听起来像是在讽刺。我说对,然后我就开始聊这三段音频给我的直观感受。“冒号的正确用法”让我联想到小时候老师上课的那种感觉;五条人的歌里描述的就像我小时候生活过的城镇;全家便利店对我来说象征着大城市的生活;我有点想写一个关于城镇青年的文本,因为作为一个典型的城镇青年我有一万句话要说。
13:00 07/10 文本完工。
因为最早的二十句话奠定的基调,我继续思考学了一大堆“冒号的正确用法”对我的影响。我似乎变成了一个习惯服从社会规则并努力让自己在规则下生活成主流的人,但是缺少了真正的批判性思考,同时也对主流以外的世界视而不见。这也是我在这个阶段感觉到自己最需要补的功课。
真正的知识是什么?是能够穿透社会文化的编码方式去发现真理的能力。
社会需要的知识是什么?能够习得一系列规则并且正确运用的能力。
服从规则我们能够得到什么?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失去了什么?一些本真性的东西。
这个逻辑确立之后,文本就变得没那么难写了。而且在这个逻辑下,三段音频都找到了它们自己的位置。
“冒号的正确用法”象征了我们从小学习的那类知识,这类知识有助于我们通过考试和适应社会,但无助于我们接近真理。
”全家便利店入店音“象征了现代社会的便利性。
《踏架脚车牵只猪》象征了我曾经经历过,但已经被我抛弃的生活。“骑辆自行车牵头猪”的行为有一种天真可爱的美感。
16:20 07/10 播客发布。
因为是单口录制,我也没有很好的声音条件,所以我估计用大段的文字念白会挺无聊的(再加上水平有限,短短时间内写出深度长文确实搞不定)。所以最后的文本是一段介于散文和现代诗之间的东西,表现方式上潜意识里大概借鉴了《3189》的歌词(这也是我事后总结出来的)。这样整个文本会显得比较跳脱,没那么沉闷。
最后出来的效果我听了也就十遍吧,能感觉出来我在咬字、重音和感情上有大问题。但是优点是我想要的反讽效果出来了。音乐和文本之间的衔接是我做过的最丝滑的一次。
整个创作过程我感觉很快乐,是小时候解数学题的那种快乐。而且万年鸽王的我居然也还是可以在没有敷衍的前提下不鸽的,我觉得自己在自主性方面越来越可以了。
22:00 07/10 deadline后的线上座谈会。
晚上9:30活动结束。DC和Bob在线上会议室和大家聊天。我去听了听其他队伍是怎么创作的,咳咳,现在我总结一下:
不同人对素材的加工差异太大了!
我下意识的反应是提炼素材中的概念和象征意义;有好几支队伍借了音频里的场景或年代因素,创作了虚构性的故事;有人以音频本身为介质,创作了纯声音作品;有的人以声音为契机,聊了声音制作技术……我惊异于自己的偏好和习惯在作品中的烙印,这个烙印如此深刻以至于我没有想到其他的可能性。瞬间我联想起了《赖声川的创意学》,他提到创作者的习性是影响创意的一个障碍。觉察自己的习性并且改变它,创意就能产生。
这就是Pod Jam的意义吧,让我直观感受了对于同样的素材不同的创作者是怎么思考的。这种差异性太有意思了,我觉得是参加Pod Jam另一半的快乐!
没有组队好遗憾啊!
感受了大家彼此进行灵感碰撞的过程,这是一个人没办法体验的快乐。
旁观了好几个情景剧的诞生,我突然疯狂后悔,写剧本好快乐!演角色好快乐!我回忆起大学时候改编过《此间的少年》,那个没有完成的剧本,没有完成的拍摄……原本是有可能在这里被实现的。
下次!一定!组队!
【后记】
谢谢DC和Bob组织了这次Pod Jam,创作真的是一件无比快乐的事!